喹乙醇是一種化學合成的生長促進劑而不是抗生素藥物,可促進機體蛋白質(zhì)合成代謝,提高飼料能量利用率,因此加快了生長發(fā)育,提高了個體瘦肉率。同時喹乙醇對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均具有明顯抗菌效果,同時不影響有益的腸道微生物菌落,因此對預防和控制豬腹瀉病作用顯著,在豬飼料中的添加量為50~150mg/kg。喹乙醇與桿菌肽鋅、阿散酸、速大肥等其他藥物有頡頏作用,因此不可在豬全價飼料中同時使用上述藥物。
【理化性質(zhì)】
淺黃色結(jié)晶性粉末,無臭、味苦。在熱水中溶解,在冷水中微溶,在甲醇、乙醇和氯仿中幾乎不溶,性質(zhì)穩(wěn)定,易于保存。
喹乙醇 結(jié)構式
【廣譜抗菌藥物】
喹乙醇為廣譜抗菌藥物,兼有促進生長作用??咕V與乙酰甲喹相似,對革蘭陰性菌如巴氏桿菌、雞白痢沙門菌、大腸桿菌、變形桿菌及單孢菌等作用較強,特別是對致病性溶血性大腸桿菌敏感性很高;對革蘭陽性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、鏈球菌等及豬痢疾密螺旋體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。本品可促進蛋白質(zhì)同化,增加瘦肉率,促進畜禽生長,提高飼料轉(zhuǎn)化率。
本品曾廣泛用于畜禽促生長,也用于防治禽霍亂、雞大腸桿菌病、葡萄球菌病、仔豬黃白痢、豬胃腸炎、淡水魚類細菌出血性敗血癥、癤瘡病等。由于在畜禽中的休藥期太長(35日),2000年版《中國獸藥典》規(guī)定僅用于35kg以下的豬促生長,禁用于家禽。
飼料中添加本品主要用于促進生長、預防和治療某些細菌性疾病,如飼料中添加喹乙醇可以預防斷奶仔豬腹瀉。喹乙醇與常用的抗菌素,如青霉素、四環(huán)素、氯霉素等無交叉耐藥性,對上述抗生素產(chǎn)生耐藥性的菌株也有一定的療效。
【用法與用量】
混飼,每1 000公斤飼料,禽抗菌促生長25~35克,預防細菌病50~80克,治療100~200克; 豬促進生長2月齡以前50克、2~4月齡15~50克,治療50~100克; 魚50克。
內(nèi)服: 一次量,每公斤體重,家禽治療腸道細菌感染如腹瀉5~10毫克,治療禽霍亂、雞白痢及葡萄球菌病按20 ~30毫克,每日1次; 豬5毫克; 魚10~15毫克,每天2次,3天1個療程。
【制備方法】
(1) 由鄰硝基苯胺與次氯酸鈉反應,制得苯氧二氮茂-N-氧化物,然后與雙乙烯酮和乙醇胺反應制得。另一種制法是得到苯氧二氮茂-N-氧化物后,使基與乙酸乙酯反應,制得2-甲酸甲酯-3-甲基-喹噁啉-1,4-二氧化物。然后與乙醇胺縮合,也可得到奧拉喹多。
(2) 以鄰硝基苯胺為原料,在相轉(zhuǎn)移催化劑存在下與次氯酸納反應生成苯氧二氮茂-N-氧化物(BFR)。后者與乙酰乙酸乙酯反應制成2-甲酸甲酯-3-甲基喹喔啉-1,4-二氧化物,然后與乙醇胺縮合而得。
將9.2g(0.067mol)鄰硝基苯胺溶于35g甲苯中,加入0.21g(6.5×10-4mol)四丁基溴化銨和12g50%的KOH水溶液。在20℃攪拌滴加60g次氯酸鈉水溶液(活性氯含量大于5.2%),約1h滴完,繼續(xù)攪拌反應3h。反應結(jié)束后分去水相,有機相用少量水洗滌。蒸餾回收甲苯后得BFR8.7g,收率96%,熔點68-70℃
將10.9g(0.084mol)乙酰乙酸乙酯與6.2g(0.1mol)乙醇胺于130-140℃下攪拌反應0.5h生成乙酰乙?;被掖肌=抵?0℃后滴加BFR乙醇溶液[5.8g(0.043mol)BFR溶于40mL無水乙醇],0.5h加完,繼續(xù)反應48h,逐漸有土黃色沉淀生成。分離得到粗喹乙醇9.0g,產(chǎn)率88.4%。用乙醇/水(12:1)重結(jié)晶,80℃干燥,得黃色結(jié)晶,回收率87.5%。
BFR也可與雙乙烯酮、乙醇胺反應4-5h得喹乙醇,經(jīng)精制、過濾、冷卻結(jié)晶、離心,并重結(jié)晶精制得成品。
【喹乙醇中毒】
20世紀80年代初,喹乙醇作為飼料添加劑在我國開始推廣使用。它是近年來在我國生產(chǎn)和使用的一種低毒、高效、用量少、具有抗菌、促生長的飼料添加劑。它能夠促進機體蛋白質(zhì)合成、增強代謝,從而提高飼料中蛋白質(zhì)的利用率,特別對革蘭陰性菌具有良好的殺菌能力。目前該藥在畜禽養(yǎng)殖中得到了廣泛應用,已成為我國養(yǎng)殖生產(chǎn)中最主要的促生長劑之一。同時也是廣大養(yǎng)殖戶用來預防和治療革蘭陰性菌,特別是用來治療禽霍亂的重要藥物之一。但該藥物毒性隨動物種屬不同存在較大差異。特別對禽和魚類有中度至明顯蓄積毒性和一定遺傳毒性?!吨腥A人民共和國獸藥典》明確規(guī)定:喹乙醇作為促生長劑,禁用于禽、魚類等動物。
(一)致病原因
喹乙醇對動物的毒性以禽類敏感性最高,分為急性中毒、蓄積性中毒和慢性中毒等。常引起動物表觀、臟器發(fā)生改變,并引起血液和肝、腎等組織出現(xiàn)病變。它作用于動物后會嚴重損害動物肝腎組織,引起機體生理生化指標的變化。同時,喹乙醇可引起動物早期胚胎死亡,還可抑制骨髓的造血機能,導致其貧血。
(二)臨床癥狀
臨床所見急性病例鴨只精神極度沉郁、縮頭呆立、動作遲緩、流涎、拉稀糞、廢食和死亡。有的肢體抖動,倒地蹬腿,后仰死亡。少數(shù)鵝精神沉郁,少食或不食,腳軟,翅垂,低頭,不愿走動。一般病程病鴨精神沉郁,羽松縮頸,兩翅下垂,食欲不佳,飲欲增加,口中流涎;行走搖擺,甩頭抽搐,腳軟癱瘓,呼吸困難,最后衰竭死亡。病程稍長的鴨消瘦,上喙出現(xiàn)水皰,破裂脫皮,干涸龜裂,喙上短下長,有些鴨只出現(xiàn)單側(cè)或雙側(cè)失明。
(三)病理變化
對死亡鴨鵝進行剖檢,可見腦膜充血、出血,胸肌、腿肌有條狀出血,腺胃腫大柔軟,乳頭出血,黏膜易脫落并出血,肌胃角質(zhì)層有出血。腸壁組織硬化、腸道黏膜出血,盲腸扁桃體腫大、出血。心臟擴張、心肌弛緩、心冠脂肪有散發(fā)性出血,心包液增多。肝臟、膽囊充盈,腎臟腫大,腎小管及輸尿管內(nèi)含有灰白色尿酸鹽,有時可見出血,泄殖腔嚴重出血。腿部、胸部肌肉呈斑點狀出血,鼻竇黏膜出血。還有部分病鴨腳蹼變形、角質(zhì)層壞死。
(四)診斷
根據(jù)臨床癥狀、病理變化和超劑量使用喹乙醇的疾病發(fā)病史可以作出該禽群是喹乙醇使用過量引起中毒的診斷。
鑒別診斷:喹乙醇中毒在某些方面的癥狀與鴨病毒性肝炎較為相似。鴨病毒性肝炎是雛鴨的一種急性傳染病,常發(fā)生于1~3周內(nèi)的雛鴨,3~10日齡感染鴨死亡最為嚴重。潛伏期為1~3天。易感鴨群一旦感染,常未見任何癥狀而突然死亡,幾小時會波及全群,出現(xiàn)多種不同的臨床癥狀,死前后仰,呈角弓反張狀。剖檢特征性的病變是肝臟腫大,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點??梢越Y(jié)合鴨群飼料是否添加喹乙醇,如有應先更換飼料(藥物),再根據(jù)其他癥狀檢查確診。
(五)治療與預防
1.治療:立即停喂喹乙醇預混劑。在飲水中交替投放0.1%~0.15%碳酸氫鈉,6%~8%白糖或5%葡萄糖,也可同時投喂5~10倍營養(yǎng)需要量的復合維生素。對較為嚴重的病鴨試用5%的硫酸鈉溶液供患鴨飲用,以促進消化道內(nèi)未吸收藥物的排泄。
2.預防:因雞、鴨對本品較敏感,在農(nóng)業(yè)部《動物性食品獸藥最高殘留限量》、《中華人民共和國獸藥典》(2000)和《飼料藥物添加劑使用范圍》中規(guī)定,喹乙醇禁用于禽,只能用于不超過35千克體重的豬。用喹乙醇作疾病治療時,應準確計算用量,混合于飼料中一定要均勻,不能超劑量、超療程使用。
【注意事項】
喹乙醇安全范圍較小,超量易中毒。雞、鴨對本品更為敏感,常有中毒事件發(fā)生。為了減少中毒的可能,用于豬促生長添加時應嚴格按推薦劑量使用,不能隨意加大劑量。為了盡可能減少藥物殘留,應于宰前35日停止給藥。不能用于禽促生長,僅用于治療敏感菌引起的感染。
1.喹乙醇加熱時易溶于水,但水溫降低時放置一定時間即可析出結(jié)晶,故不宜通過加熱助溶的辦法混飲給藥。
2.本品安全范圍小,超量易中毒,家禽較敏感,雞內(nèi)服劑量超過每公斤體重50毫克,連續(xù)應用可致中毒甚至死亡,故使用時必須嚴格控制劑量,混飼必須均勻。
3.喹乙醇中毒時,可引起腎上腺皮質(zhì)受損,同時引起高血鉀、低血鈉,應用硫酸鈉、碳酸氫鈉、硫代硫酸鈉有一定的解救效果。
4.禽、魚及體重超過35公斤的豬禁用; 豬宰前35天停止給藥。
【配伍禁忌】喹乙醇與桿菌肽鋅、恩拉霉素、吉他霉素、維吉尼霉素、黃霉素、泰樂菌素、金霉素、土霉素、螺旋霉素、卡那霉素等不宜配伍。
【參考資料】
http://m.approvedhomemanagement.com/ProductChemicalPropertiesCB2684651.htm
胡功政,崔耀明 主編.獸藥合理配伍使用.鄭州: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.2009.
菅復春 主編.鴨鵝場多發(fā)疾病防控手冊.鄭州: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.2011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