鹽酸氮芥是最早應用于臨床的抗癌烷化劑,能影響癌細胞的生長和分裂,主要用于慢性白血病、何杰金氏病,惡性淋巴瘤等。對晚期何杰金病療效較好,對其它的淋巴肉瘤和肺癌有效,對未分化肺癌有較好療效,且顯效快。不同于環(huán)磷酰胺,它對急性白血病無效。氮芥總的臨床療效和抗瘤譜不如環(huán)磷酰胺。
【理化性質】
別名:恩比興、氮芥、甲氯乙胺、甲氯乙胺鹽酸鹽、雙氯乙基甲胺
化學名稱:鹽酸甲基雙(β-氯乙基) 胺
白色吸濕性片狀結晶,結構式(ClCH2CH2)2N-CH3·HCl,分子量192.61。熔點109~110℃。易溶于水、醇。對粘膜有強烈刺激作用。為最早應用的烷化劑抗腫瘤藥物。不能用于口服、皮下、肌肉等注射,僅能以葡萄糖鹽水稀釋后進行靜脈注射。臨床可與別類抗癌藥合用于治療各種惡性淋巴瘤及其他癌癥等。毒性反應較大,可產生疲倦、頭疼、骨髓抑制、胃腸道反應及局部刺激反應。也可用作植物育種誘變劑??捎啥掖及方浖谆?、氯化而得。鹽酸氮芥能抑制腫瘤細胞和一切增生迅速的組織細胞核的分裂??捎啥掖及窞樵隙频谩α馨拖到y(tǒng)腫瘤,如淋巴肉瘤、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、皮膚的淋巴母細胞癌等有一定的療效。

【藥理作用】
1935年人類首次合成氮芥。對淋巴組織和增殖細胞有明顯的細胞毒作用,1942年發(fā)現它使一小鼠的Gardner淋巴瘤縮小,同年試用于一晚期X線照射無效的淋巴肉瘤患者,首次見效。從1946年肯定療效至今氮芥已在臨床上應用四十載。具有細胞毒和類放射作用,是典型的烴化劑。

在生理pH下,鹽酸氮芥(氮芥鹽酸鹽)變?yōu)橛坞x堿后,環(huán)合為氮丙啶正離子,該正離子很快與細胞各組分的親核中心反應。其主要作用是與DNA的交聯。靜注甲氮芥后30秒,90%的14C-甲氮芥從血中消失。在尿和大便中排出的原藥很少(給藥量的0.01%),24小時有>50%的代謝物由尿中排出。氮芥在嚙齒動物體內,依賴膽堿載體系統(tǒng)透過細胞膜,膽堿載運低的動物腫瘤細胞對氮芥不敏感。氮芥為周期非特異性藥物。對癌細胞和正常細胞的殺傷相近,選擇性較差。
鹽酸氮芥為雙功能烷化劑,可引起DNA雙鏈間交叉聯結,或在DNA與蛋白質之間交叉聯結,阻止DNA復制,造成細胞損傷死亡。屬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,對增殖細胞的各期和G0期均有殺傷作用。
鹽酸氮芥是一種雙功能烷化劑類抗癌藥,具有非細胞周期特異性,對各期細胞均有殺傷作用,但對G1期和M期細胞作用最強。本藥可與DNA交叉聯結或在DNA和蛋白質之間交叉聯結,阻止DNA復制,同時對RNA和蛋白質合成也有抑制作用,從而造成細胞損傷或死亡。靜脈注射后迅速分布于肺、小腸、脾、腎和肌肉中,腦組織中含量最少。鹽酸氮芥的半衰期很短,20%的藥物以二氧化碳形式經呼吸道排出,有多種代謝產物從尿中排泄。
【藥代動力學】
鹽酸氮芥藥物進入體內后,通過分子內成環(huán)作用,形成高度活潑的乙烯亞胺離子,后者使核酸的磷酸基、氨基和蛋白質的羧基、氨基烷化,從而抑制細胞核的分裂,具有較強的細胞毒作用,但選擇性差,對腫癌細胞及正常細胞均有毒害作用。本品尚有免疫抑制作用。
氮芥進入血中后迅速與水或細胞的某些成分結合,在血中停留時間只有0.5~ 1分鐘,即有90%以上從血中消除,迅速分布于肺、小腸、脾臟、腎臟、肝臟及肌肉等組織中,腦中含量最少。氮芥的半衰期很短,從狗的試驗中證明,血藥濃度在48小時內減低65%~ 90%,由于藥物變化較快,原形物從尿中排出不到0.01%。給藥后6小時與24小時血中及組織中含量很低,20%的藥物以二氧化碳形式經呼吸道排出,有多種代謝產物從尿中排出。
【臨床應用】
鹽酸氮芥對淋巴肉瘤、網織細胞肉瘤、霍奇金病及肺癌的療效較好;對卵巢癌、乳腺癌、睪丸精原細胞瘤、鼻咽癌、絨毛膜上皮癌、肝癌、慢性白血病等有一定療效。局部用其乙醇或二甲亞砜(0.05%)溶液治療牛皮癬、白癜風、斑禿的近期療效較好。
【主要用途和用法】
對惡性淋巴肉瘤效果較好,與其他化學藥物合用治療霍奇金病,對頭頸部低分化癌等有較高緩解率。
本品對淋巴肉瘤、網織細胞肉瘤、霍奇金病及肺癌的療效較好;對卵巢癌、乳腺癌、睪丸精原細胞瘤、鼻咽癌、絨毛膜上皮癌、肝癌、慢性白血病等有一定療效。局部用鹽酸氮芥的乙醇或二甲亞砜(0.05%)溶液治療牛皮癬、白癜風、斑禿的近期療效較好。
【用法與用量】
用于霍奇金病及其他惡性淋巴瘤、肺癌,也可用于惡性體腔內積液、上腔靜脈綜合征以及頭頸部癌等。外用可治療皮膚蕈樣真菌病。
①靜脈沖入:1次0.1 mg/kg,每周 2~3次,總量30~60mg為1個療程。每次用生理鹽水10ml溶解,從正在輸注5%葡萄糖的乳膠管中刺入慢速推注。
②動脈注射:1次5~10mg,每日1次或隔日1次,用生理鹽水溶解。
③胸腹腔內注射:1次 10~20mg,溶于20~40ml生理鹽水中,在抽液后注入腔內,每5~7一次,4~5次為1個療程。
【烷化劑】
烷化劑又名烴化劑,是一類化學性質極為活躍的化合物,能與多種有機物及無機物,特別是組織細胞成分中的親核基團,如核酸與蛋白質分子中的-OH、-SH,- SR、-NH2、-NR2及-PO等發(fā)生烷化反應。此類制劑有鹽酸氮芥(HN2)、環(huán)磷酰胺(CTX)、苯丁酸氮芥(CB-1348),N-甲酰溶肉瘤素(N-甲)、亞胺醌(A-139)、馬利蘭(BUS)、噻替哌(TSPA)、左旋苯丙氨酸氮芥、卡氮芥(BCNU)、環(huán)己亞硝脲(CCNU)及二溴甘露醇等。
此類藥物為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,對增殖細胞和非增殖細胞均有作用,具有較強的細胞毒性,在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,對正常組織也有影響。其中以氮芥的刺激性最強,且作用時間最短,因此必須采用靜沖的方法,經皮管直接推藥。同時,可利用氮芥作用時間短的特點,在注藥的同時壓迫腹主動脈,暫時阻斷其血流,以提高上半身藥物的濃度,保護下半身的骨髓,稱“半身阻斷”或“壓腹”,病人須空腹進行,準備砂袋及帆布固定袋,并作好解釋,以取得病人的合作。鹽酸氮芥常用于癌性胸腹水、心包積液,可作腔內注射,注藥后協(xié)助病人更換體位,以使氮液擴散。氮芥對上腔靜脈壓迫征者作用明顯。烷化劑的副作用以胃腸道反應較重,宜在睡前給藥,同時服鎮(zhèn)靜止吐劑。N-甲為口服藥,需同服碳酸氫鈉,減輕對胃粘膜的刺激。噻替哌肌注宜深,因其作用持久,注意血象有下降趨勢,即應停藥。BCNU、CCNU可通過血腦屏障,應低溫保存,取藥后立即使用,注意BCNU在室溫下須在30分鐘內滴完。
【藥物相互作用】
因骨髓抑制作用,本藥切勿與氯霉素、磺胺藥等合用。
本藥與甲基芐肼合用可增加后者的神經毒性,應避免在同天內高劑量使用此兩種藥物。
【不良反應】
? 骨髓抑制:最常見,白細胞和血小板顯著減少,重者全血細胞減少。一般于給藥后第7~15d白細胞降至最低值,停藥后2~4周一般可恢復。
? 胃腸道反應:嚴重的惡心、嘔吐或腹瀉、厭食。出現于注射后3~6h,約持續(xù)24h。
? 全身反應:頭痛、頭暈、渾身乏力,大劑量可導致抽搐及運動神經麻痹等。
? 局部反應:對血管刺激性強,反復注射可致血管硬化、疼痛及血栓性靜脈炎,高濃度局部灌注,可導致嚴重的外周靜脈炎、肌肉壞死及脫皮。若藥液外漏可致局部腫脹、疼痛,甚至引起組織壞死、潰瘍。局部給藥還可產生遲發(fā)性皮膚過敏反應。
? 大劑量用藥可致中樞神經系統(tǒng)毒性、低血鈣及心臟損傷。
? 本藥可致生殖系統(tǒng)紊亂、性功能減退、月經不調、卵巢功能減退,男子睪丸萎縮及精子減少等。
? 長期使用可致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。
? 其他:脫發(fā)等。
【注意事項】
1,對本藥過敏者、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禁用。
2,有骨髓抑制或腫瘤已浸潤至骨髓者、有感染者、曾接受過化療或放療者慎用。
3,本品可經動脈、靜脈及腔內注射,但很少用于腹腔注射,因可引起嚴重疼痛、腸梗阻。不能口服、肌注或皮下注射,也不能靜滴(因稀釋后不穩(wěn)定)。
4,應防止藥液漏出血管,一旦漏出應立即用0.25%硫代硫酸鈉注射液或1%普魯卡因注射液局部注射,并冷敷6~12小時。
5,氮芥溶液勿注入血管外,否則易引起局部硬結、組織壞死。藥液漏出至組織中,可局部注射等滲硫代硫酸鈉或生理鹽水,間歇冰敷6~ 24小時;
6,新鮮配制的藥品要及時使用,否則20分鐘后失效。操作者要注意保護眼睛和雙手。
【鹽酸氮芥中毒急救】
鹽酸氮芥對腫瘤細胞有抑制作用,主要用于惡性淋巴瘤、肺癌、頭頸部及四肢惡性腫瘤等的治療。
【中毒機制】
鹽酸氮芥是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,其化學結構中的兩個氯乙烷基團在體內形成乙烯亞胺基團,后者能與細胞中核酸的磷酸基、氨基和蛋白質的羥基、氨基起作用,從而抑制腫瘤細胞增殖與分裂。該藥口服作用迅速,水溶液極易分解,需用時新鮮配制。靜脈注射后半衰期短,僅數分鐘。
本藥的主要毒性有明顯的胃腸道刺激; 抑制骨髓造血功能; 對神經系統(tǒng)的作用是先興奮后抑制,并產生一系列副交感神經興奮癥狀; 對局部的刺激性大; 可干擾凝血機制,導致畸胎等不良反應。氮芥軟膏反復外用,可吸收中毒。
【中毒表現】
有明顯的胃腸道反應,出現食欲下降、惡心、嘔吐、腹瀉; 隨后出現骨髓造血功能抑制,全血細胞和血小板下降,嚴重者可引起感染和出血癥狀。
鹽酸氮芥局部刺激大,主要表現為化學性靜脈炎及藥物漏出后局部軟組織潰瘍、壞死。神經系統(tǒng)癥狀可有頭痛、頭暈、乏力、幻覺、神志模糊、耳鳴及驚厥、昏迷; 此外尚有流涎、流淚、瞳孔縮小、心率減慢、支氣管分泌增加等。部分病人可有發(fā)熱、黃疸、皮疹、血管神經性水腫、色素沉著等全身反應。
實驗室檢查: 血常規(guī)示全血細胞及血小板減少。
【中毒救治】
(1) 出現胃腸道反應時,及時停藥。輕癥者可用甲氧氯普胺、地西泮治療; 癥狀較嚴重時,加大甲氧氯普胺的劑量,加用地塞米松4~10mg口服或靜脈注射,于化療前0.5h給予一次。若與氯丙嗪或5-羥色胺H3受體拮抗劑樞復寧或康泉等藥聯合應用,則止吐作用會更好。
(2) 骨髓造血功能抑制者,立即停藥,輸注新鮮血、白細胞懸液或血小板懸液。必要時,可應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 (G-CSF)、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 (GM-CSF),常用100~300μg,每天1次。如并發(fā)感染,應用有效抗生素控制。
(3) 局部刺激重者,應立即停藥,如發(fā)生藥液外漏,盡量吸出管內和針頭周圍組織中殘留和外滲組織液,并采用中藥外敷,0.5%普魯卡因封閉、氫化可的松封閉以及解毒劑局部注射。
(4) 出現神經系統(tǒng)癥狀時可用糖皮質激素治療。酌情應用其他對癥處理。
【中毒預防】
(1) 嚴格掌握適應證,療程間隔不宜短于2周,以防發(fā)生積蓄毒性。
(2) 不宜與氯霉素、磺胺藥等可能加重骨髓損害的藥物同用。
【鹽酸氧氮芥】
鹽酸氧氮芥俗名癌得平(nitrobinum的音譯)。白色晶體或結晶性粉末。無臭。易吸濕。熔點109~110℃。易溶于水、乙醇,溶于丙酮,不溶于苯、乙醚。水溶液呈酸性,不穩(wěn)定。能影響癌細胞的生長和分裂。主要用于慢性白血病、何杰金氏病,惡性淋巴瘤等。用途與氮芥相像,但毒性較低,并可口服??捎傻嫒苡谝颐眩诖佐嬖谙?,以過氧化氫氧化后制成鹽酸鹽。
【網絡資料】
氮芥是最早用于臨床并取得突出療效的抗腫瘤藥物。為雙氯乙胺類烷化劑的代表,它是一高度活潑的化合物。本品進入體內后,通過分子內成環(huán)作用,形成高度活潑的乙烯亞胺離子,在中性或弱堿條件下迅速與多種有機物質的親核基團(如蛋白質的羧基、氨基、巰基、核酸的氨基和羥基、磷酸根)結合,進行烷基化作用。氮芥最重要的反應是與鳥嘌呤第7位氮共價結合,產生DNA的雙鏈內的交叉聯結或DNA的同鏈內不同堿基的交叉聯結。G1期及M期細胞對氮芥的細胞毒作用最為敏感,由G1期進入S期延遲。
【參考資料】
馬世昌 主編.化學物質辭典.西安: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.1999.第577-578。
吳世敏,印德麟 主編.簡明精細化工大辭典.沈陽: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.1999。
中國醫(yī)學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 編;黃量 主編.中國醫(yī)學百科全書·十八 藥物學與藥理。
丁保乾 主編.中毒防治大全.鄭州: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.2006.第278-279。
http://baike.baidu.com/view/569746.htm